收编淮西军这事儿,那真是战略对路、操作拉满,压迫感直接拉到顶了
咱先唠唠为啥说战略上没毛病。
南宋有五支主力部队,这里面最不靠谱的,就得数刘光世带的那支。但凡要打仗,朝廷必须派个人死死盯着这位“大衙内”。只要眼神一错开,这家伙准带着部队不见踪影,玩起失踪来比谁都溜。
可问题是,刘光世这支部队,一直是南宋的主力,巅峰时候甚至是最强的主力,人数比张俊、韩世忠的部队都多。所以啊,他一失踪,相当于宋军主力直接没了,剩下的部队要么跟着跑,要么留在原地等着挨揍。
对宋朝的将士来说,这大衙内就是个活阎王,几乎没人没被他坑过。
就连岳飞都被他坑过。
建炎四年打楚州那场救援战,岳飞是先锋,刘光世负责断后当援军。岳飞这边打得顺风顺水,一路赢过去,眼看着就要到楚州城下了。结果一回头,傻眼了——自己成孤军了,刘光世的援军主力早没影了。最后楚州丢了,通州、泰州也保不住。当时岳飞是通、泰镇抚使,不光部队打没了,还得背丢失土地的黑锅。
跟岳飞一起被坑的,还有楚州守将赵立。
赵立是南宋最早任命的八个镇抚使之一,抗金的劲头特别足,打仗也特别猛。所以楚州保卫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。要是当时刘光世和岳飞的部队能按时赶到楚州城下,那金军指定得吃大亏,楚州保卫战也不至于成宋军的噩梦。
可偏偏大衙内又玩了把失踪,楚州保卫战最后只能以宋军惨败收场。
那时候岳飞和赵立都还没被朝廷重视,算是小人物,被坑了也只能认栽。
可刘光世胆儿大到啥程度?连孟太后都敢坑。
建炎三年的时候,金兀术带着金军分两路渡过长江,东路金军到处搜捕宋高宗赵构,把赵构一路追到了海上;西路金军就盯着孟太后,差点把太后追到广西去。
东路这边,该负责的是杜充,这家伙临阵投降,直接让南宋的长江防线全崩了。西路这边,该负责的就是刘光世。
大衙内倒是没投降,可他照样玩失踪。
他的任务是守着江州,保护好孟太后。结果呢?他连招呼都没跟孟太后打一声,自己先没影了,把孟太后坑成了难民,只能一路往南逃,最后逃到了虔州,甚至有传言说太后都快逃到广西了。至于太后具体在哪儿,赵构和南宋朝廷压根儿不知道。
再往后,绍兴四年的江淮之战、绍兴六年伪齐向南进攻,刘光世还是老样子,能躲就躲、能跑就跑。别说大战见不着他,就连小仗都找不到他的人影,总有办法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,啥战事都不沾边。
你怂点也就算了,可怂到坑队友、坑太后,甚至让整个南宋陷入战略被动,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。
所以啊,最硬核的主战派韩世忠特别看不起刘光世,急了的时候甚至要跟他拔刀相向。韩世忠和刘光世关系不好,不光南宋朝廷里没人不知道,就连伪齐那边都听说了。
面对刘光世这么个公认的“搅屎棍”,该咋处理呢?
宰相张浚的态度很明确:“刘光世又骄又懒,根本不配当大将。”
伪齐向南进攻的时候,张浚以宰相的身份亲自跑到采石督战,还专门给刘光世传话说:“你手下的人只要有一个敢渡过长江逃跑,我就斩了谁示众。”说白了就是,你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,不管是谁,敢逃就没好果子吃。
与此同时,赵构还专门给三衙军的杨沂中写了亲笔信,信里说:“你要是敢不进兵,我就按军法处置你。”意思就是,刘光世要是敢逃跑,一样得按军法来。
又是宰相下死命令,又是皇帝写亲笔信,还有禁卫军盯着,这才逼着刘光世回到前线好好打仗。
由此可见,赵构和张浚早就对刘光世忍无可忍了。
就算冒险,也得把刘光世的兵权给夺了:淮西军,也就是行营左护军,必须换领导,刘光世必须下台。
当然,也有人反对。
当时担任左相的赵鼎,就不赞成解除刘光世的兵权,理由是:“刘光世是将门之后,他手下的士兵大多是他的亲信,要是没理由就把他罢免了,恐怕会人心不稳。”这话其实能拆成两层意思:
第一层是,刘光世的部队能答应吗?你们可得记好了:淮西军是“刘家军”,不是“赵家军”,内部关系盘根错节,所有关系都围着刘光世转。要是大衙内带着部队造反,你们咋收拾残局?
第二层是,谁来接手淮西军呢?就算大衙内不造反,那谁有本事领导他交出来的这支军队?刘光世就算是头猪,可咱们朝廷连能替代他的“猪”都找不出来。
赵鼎的担心不是没道理,可再怎么顾虑,也得把刘光世的兵权夺了。因为这家伙干的那些混账事,早就惹得天怒人怨了,不光赵构、赵鼎觉得该换了他,朝廷里的官员也都这么认为,这事儿已经成了南宋朝廷的共识。
咱再说说为啥战术操作堪称完美。
战略是定方向的,战术是具体干活的。就算方向对了,要是操作不行,照样能把自己坑惨。但收编淮西军这事儿,赵构的操作那真是没话说,太漂亮了。
针对赵鼎提出的反对意见,南宋朝廷先盯上了第一个问题:怎么在保证刘光世不造反的前提下,把他的兵权夺过来。这个问题又紧急又重要,必须马上解决,还得解决好。
那第二个问题,也就是谁来领导行营左护军呢?
这个问题重要是重要,但没那么紧急,可以慢慢琢磨。
当时有两个情况影响着南宋朝廷的决策:
一是伪齐向南进攻失败后,主战派宰相张浚提议要北伐。与此同时,宋徽宗赵佶去世的消息也传到了南宋,这事儿直接刺激到了赵构。所以,再次北伐成了当时的大趋势。按照张浚的想法,必须灭掉伪齐,收复河南。
二是岳飞的忠诚和岳家军的战斗力,当时已经没人不知道了。赵构在绍兴七年二月和三月,两次召见岳飞,不仅对岳飞赞不绝口,还当面给了他重任,说:“收复中原、实现中兴这事儿,我全交给你了。除了张俊、韩世忠的部队,其他军队都归你指挥。”这话的意思就是,除了张俊和韩世忠,剩下的部队都得听岳飞的。
这里说的“其他军队”,主要就是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。至于吴玠的行营右护军,得守着秦岭,盯着陕西那边,没法参与北伐。
绍兴七年,算是赵构和岳飞关系最好的时候。
赵构打算在北伐前,把军队交给岳飞指挥,岳飞也表态了,说等北伐成功后,就请求退休回家。言外之意就是:皇上您放心,我岳飞只要立了功,肯定主动交兵权,绝不贪恋。
甚至,岳飞还上报了详细的北伐计划:先直接进攻开封、洛阳,拿下河阳、陕府、潼关,切断河南和陕西之间的联系,逼着刘豫(伪齐皇帝)退回黄河以北;之后,自己率领的部队攻占开封、陕西,张俊、韩世忠的部队攻占京东各郡。
所以,把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交给岳飞,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。
当然,还有个原因是,南宋朝廷压根儿找不出第二个能勉强胜任的将军,来领导行营左护军这么一支庞大的部队。就算是张俊、韩世忠,他们也没能力把刘光世的部队消化掉。
接下来,就看具体咋操作了。
你要是直接下一道圣旨给刘光世,让他交出军队回京城养老,再让行营左护军等着朝廷收编,那根本不现实。
就算宋朝的官僚制度已经严到让人喘不过气,赵构他们也不敢这么干。
万一刘光世带着部队往北投降金军咋办?
大衙内虽然打仗怂,但脑子一点不笨,玩政治的手段,比赵构还高明不少。在南宋的政界和军界里,除了左相赵鼎,没一个人能在玩手段上赢过他。
至于左相赵鼎,咱以后有机会再聊,这人可是有能力、有心胸、有手段的顶级政治家。
那到底该咋弄呢?
办法那真是绝了。
单说解除刘光世兵权这事儿,咱得承认,赵构这个大宋皇帝,智商绝对在线。
伪齐退走之后,咱们不是要北伐嘛。既然要北伐,那就按照右相赵鼎说的:把朝廷的临时驻地往前挪,赵构带着朝廷一路挪到建康。
而当时,刘光世正好就在建康。
赵构带着朝廷往北挪的时候,还干了三件事:
第一件,“让湖北、京西宣抚副使岳飞复职,带着自己的亲兵赶到朝廷临时驻地”,让岳飞带亲兵来护驾;
第二件,“让京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带着亲兵赶到朝廷临时驻地,然后护送皇帝到建康”,让韩世忠也带亲兵来护驾;
第三件,“让代理主管殿前司公事的杨沂中,带着他的部队赶到朝廷临时驻地,还下诏书让杨沂中负责统领、管束皇帝出行的所有事务”,让杨沂中带着禁卫军来护驾。
也就是说,到了建康府,刘光世要直接面对赵构、满朝文武,还有岳飞、韩世忠、杨沂中这三位大将,以及他们带来的亲兵部队。
这压迫感,直接拉满了。
然后,赵构当面就把大衙内的兵权给收了。
甲申那天,朝廷下了命令:少保、护国、镇安、保静军节度使、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,仍然保留少保的官职和之前的三个节度使头衔,改任万寿观使、奉朝请,封荣国公。
所以啊,解除刘光世兵权这波操作,真是又完美又漂亮。
淮西军有五万二千多人,而且都是打了无数仗的精兵,曾经是南宋所有主力部队中人数最多、战斗力最强的。但赵构下了决心,君臣一起使劲,朝廷硬是直接把这支军队收编了。
这事儿成得太突然,也太顺利了。
所以赵构等南宋君臣,都觉得刘光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——对外打仗怂得只会跑,对内争权怂得不敢反抗。手里握着五万淮西军,居然就这么等着被收编,连一点反抗都没有,甚至连条件都不敢提。好歹他也该问问皇帝,以后该怎么安排自己手下的弟兄吧?
可他啥都没问。
大衙内不光痛痛快快交出了兵权,连军费都全部上交了,还说“把自己管理的上百万钱粮都献给朝廷”。
皇帝你要我的军队,我就给你;不光给军队,这些年攒的军费也一起给你。至于我手下的弟兄们怎么安排,全看你们的意思。
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儿,会让南宋君臣明白,大衙内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。因为淮西军就是个烂摊子,除了刘光世这个集怂、奸、坏、软于一身的人,南宋君臣谁也没法轻松掌控这支军队。
七星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炒股平台-国内十大股票软件-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